畅春园食堂15日开业了,今天终于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下,在畅春新园住了好几年,现在不用跑很远去学校里吃饭了。中午时间,人很多,可以看出既有研究生,也有学校的老师家属。食堂一共三层,第一层是各色窗口,浏览一下觉得就是校内各食堂的浓缩,把一些主要的东西都包含进来了,二层是自助,和农园一层差不多,饭菜感觉比较一般,三层则是宴会区。好的一点是食堂营业时间比较长,每顿饭都有好几个小时,对研究生这类作息时间极不规律稳定的人来说,真是一大福音啊。和亮一起在川菜窗口点了几个菜,总的来说还是不错,在新鲜感还没完全消失之前,要多来几次才是。
吃到这里,不觉想起几年来北大食堂的变迁,感触颇多,趁着还能记起一些,赶紧写下来吧。2000年进的学校,我们那时住的老43楼,我们本科毕业后就拆掉了,出来就是学一食堂,所以学一也就成了访问最多的食堂。门前的两颗古树,到现在还毅然挺立,见证着北大这些食客们的年轮。那个时候还是要拿着饭缸去打饭的,排着队,一帮人拿着勺子敲的饭缸铛铛响。一个人的饭量通常从饭缸的大小就能看出来,我那时候吃的还是很多的,打两个半份菜四两米,还要再打点什么凉菜,学一的师傅很热情,老是给我打得高高的一缸,然后就心满意足的开吃。饭缸有专门的架子放,一人一个塑料袋包好,占一个地方,每顿饭吃完都要自己洗饭缸,由于携带不方便,所以基本是定点在一个食堂长期吃下去,吃到实在找不到胃口再换食堂。所以大一上学期,我在学一吃到了头,下学期就驻扎学五了。到了大二之后,随着“品味”的提高,基本是四处游荡了。直到大四,课程少了,待在宿舍的时间多了,才又回到学一故里,直到毕业。
学一食堂不知道什么时候有的,反正我在的时候就在了。现在的学一和以前的学一没有多大变化,只是重新装修清洗了,桌椅板凳也换了,餐具也不用自己带了。大概是05年还是什么时候装修的,记不清了。之前的老学一,人并不多,不像现在那么拥挤,地板和房顶基本都是油烟,黑漆漆的。早餐的冬菜包是必吃的,比现在做的要好吃多了,一个四毛钱还是多少,一般买两个带到课堂上,老师在上面讲课,我们就在下面嚼,满教室都是包子的香味……吃完包子就可以撑到中午,学一基本都是大锅菜,油水不多,看着也不怎么好看,但长时间吃也不觉得腻,属于温饱那一种。印象深刻的就是鱼香肉丝、宫保鸡丁、京酱肉丝之类,反正是吃了好几年。宽裕点的当然不能忘了学一的酱肘子,这绝对是精品,饭馆里都吃不到的。卖肘子的师傅长的有点像陈坤,绝的是手特别准,你要几块钱的,他三拨两弄一切,称一下,差不离,每次看着他称肉都是一种享受,然后再浇上那熬的酱汁,光吃肘子不用买别的菜都可以吃下去四两饭。还有西厅最西头的凉菜也很不错,猪心猪耳朵,切的又薄拌的又香,也是不可或缺的美味。回想起来还有那墙上的宣传字,大红的板子上写着“中国用世界百分之七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节约每一粒粮食”等标语,至今还是心中的坐标。现在学一人多了,肘子因为肉价狂涨也不卖了,所以也基本不去了。
再来说学二,嗯,有学二吗?这么多年了似乎还真没听说过,如果有谁知道麻烦告诉我一声。不知道怎么回事,以前也没有二教,不过现在是有了。那就说学三吧。低年级的估计也不知道学三在哪里了,就是现在的康博斯。03年以前还是学三,那时候中餐西餐饺子还没分呢,整个连在一起,一个特大的饭厅,那时候是为数不多的提供餐具吃饭的地方。菜偏辣,量也相当的足,容器也是大碗大盆的。最有名的是冒菜,至今不知道和麻辣烫有什么区别,反正狠辣很能下饭,是那时候改善伙食的一个选择。学三的电视也比学一的要好,所以那时候重大比赛我们都是跑到学三来看的。03年之后一分为三,感觉空间小了,以前的菜也不见了,菜价也贵了,冒菜似乎转到了学一,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有抵触情绪。直到后来社团活动的需要,才迫不得已慢慢适应新的环境。到现在也没吃过那些西餐,喜欢的饭菜数数也只有酸汤面和那些饺子类。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后勤的完善,也许这些变化也是为了适应新形势吧。
接下来是学四,不要告诉我你也不知道,至少我一直叫它学四,燕南美食总知道吧。这个食堂应该是变化最小的一个了,八年来差不多还是那个样子。大一的时候根本不敢去,以为是贵宾食堂,反正价格都比别的食堂贵,这么多年下来,现在也不那么特别了。学四的火爆是02年秋北大改变上课时间开始的,万柳那时开始入住,为了照顾01级的同学,本来下午2点上课提前到12点半上,到现在我也没想通是怎么“照顾”的,反正我们的午休是没了,午饭吃的也是异常的紧张火爆。12点一下课就急忙跑步奔赴学四,12点10分开始排队买饺子(因为我吃饺子快),12点15开始吃。学四继承了我们军训时养成的优良传统,大家都站着吃,好一点的还能“靠”着吃。我一般是打四两饺子24个,一块钱一两再加纸饭盒四块四,开吃后10秒一个一分钟一两,吃二两后休息一下再吃二两,总共下来5分钟搞定。12点20开始回奔教室,基本没有迟到过。后来升到高年级,中午的课少了,也渐渐的没有了那时的激情。
再说学五吧,曾经人声鼎沸,也是我们饭缸组的主要活动阵地。后来改装后一度萧条,直到再后来公用餐具的使用又开始爆发了活力。记忆深刻的还是那两个老人,现在转战艺园,所以我也便经常去艺园。学五的二楼以前是很大的,那个自助餐厅还没有修隔开。后来03年还是04年记不清了,实在想不通干嘛修个自助餐厅,最后开不下去,变成桂林米粉,吃的人又太多不得已分出来单干,现在又变成什么西餐厅,也许是留学生多了的缘故吧。学五原来的牛肉丝还是很不错的,被评了十佳后大不如前,肉少了味道也一般了。凉菜口的拌猪心也不错,味道调的很好,现在这些都不常吃了。因为实验室作息时间的缘故,现在也基本不去学五了。
学五旁边是艺园,八年平均算下来也是我最常去的地方之一了。艺园的菜有些风味,又保留了以前老学一学三的感情,所以我至今还是经常去。记得大一大二的时候艺园也是二层楼的,现在二楼的餐厅也是和楼下连在一起的,像学五那样,主要用来吃饭,也有一些小炒。那时候爱心社例饭就在艺园,二楼的桌子很大,长桌拼在一起可以围二十多个人,每周一次例饭,大家有说有笑,开会布置任务也很适合。后来二楼单干后,爱心社例饭的传统也慢慢改变了,直到最近两年,大家又开始回到这块故地。艺园的素菜窗口是那时为数不多的特色窗口,满足很校内很多人的日常需要。还有那铁板牛柳饭,大四的时候也没少吃。
艺园旁边又是家园,这个餐厅也是变化比较小的一个,布局基本没变,只是那些窗口换了一茬又一茬。2000年的时候,这里可是菜最有特色价格也最贵的食堂,一般外校的朋友来做客,才带来这里吃。后来慢慢的也不行了,因为开的时间最长,菜的质量不免要下降,很多时候我去那里都是为了去吃那个牛肉面,现在也没有了。二楼的餐厅倒是变化不大,还是那样。忘了后来是什么时候,大概05年左右吧,家园开了夜市,那个火爆啊,尽管质量一般,但能满足深夜北大学子饥肠辘辘的心,也是一大贡献了,那鸡蛋灌饼什么的,还是很好吃的。后来好景不长,因卫生达标问题就结束了短命的时光,要知道我们的胃要比卫生更宝贵啊,太可惜了。现在去家园也只是吃吃湖南菜川菜什么的,别的都不感兴趣了。
回头来再说农园,我们这一届的对它印象都不深。入校的时候,老农园关了,那时还能看到它的遗体,长得和学一差不多,没有进去过,很快就拆掉了。从学长那里偶尔听说一些老农园的故事,到现在还留有印象的就是所谓的“金刚馒头”,据说吃老农园的馒头你先要练好牙口再说,觉得没有亲历是一件很大的憾事。大一元旦三角地狂欢的时候,许校长站在台子上说,新农园要建了,要建一个很大很大的。大二元旦三角地狂欢的时候,许校长站在台子上说,新农园快要建成了,马上就开业。我们终于有机会进入农园里面吃饭了。开业的初期,我们亲身体验的时候,觉得这家伙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真大啊,比我们家要大得多得多了,数不尽的窗口,调不完的菜肴,想坐哪里就坐哪里,想吃什么就拿什么,离三教又近,真是好啊。可吃了不久,人越来越多,找个座位咋就那么难呢,菜的味道也渐渐淡了,它咋就不放盐呢?只好重新开始打游击,吃不过我走还不行吗?后来室友中过一次毒,导致我下决心几年不去农园,直到上了研才慢慢改变自己偏激的看法,重新审视,还是有很多好吃的。农园留下记忆的还有两件事,一件是温总理的两次北大行,另一次就是03年春的那次爆炸案,炸的一楼西边的玻璃粉碎,炸的清华食堂还伤了几个人,那个人就为了出一下名,真是可恶啊,唉,林子大了什么人都有啊。那时我们还正在旁边的电教里上邓论,出来农园前就停了一排安全部的奥迪。
其他的食堂也就没什么了,松林包子铺,以前只是个点菜的,后来不知啥时候就改卖包子了,直到我发现已落伍好久了,现在常去狂吃包子,以弥补那漏去的时光。还有佟园勺园什么的,了解不多,就不胡说了。总结一下,北大的食堂历经沧桑,就像学一门前的古树一样,现在枯木逢春,办的越来越好了,不知养活了多少北大人啊,俗话说衣食父母啊,我们要好好的感谢一下,去每个食堂都尝一尝,走一走,不要错过了美味,要知道适合自己的才是美味。最后要记得一句话,别浪费粮食,别忘了学五食堂的那两个老人。
经围脖上一校友指点,目前明确了学二的问题。原来最早的学三其实是三角地的大饭厅,学三和学四(燕南)是挨着的,而现在的康博斯以前其实是学二或者说教一,后来大饭厅拆了修了大讲堂,学三才改到了现在康博斯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