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保元的博客 http://bysun.org/blog

关于王搏计划的继续发展的思考

有些事情现在不得不想一想了,希望大家在百忙之余也抽空思考一下。王搏计划已经走过了许多年,从资助孩子上学开始,到现在资助代课教师等等,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事。但是接下来我们怎么走,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思考的问题。

现在的背景是:国家2007年起即将对全国农村小学初中全部免除学杂费;另一个是民间的志愿者团体迅猛发展

关于义务教育全免费的消息,现在已经不是新闻了,但是现在我们需要了解和调查的是,在西部地区,这一政策是否能顺利得到执行,学杂费免除了,是否还有书本费以及别的明目的费用呢?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我们是否继续对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资助计划。

义务教育的资助不做了,全部转向高中是否可行?是否还可以考虑对中专、职高以及西部大学贫困生的资助?

对小学初中的资助不做了,是否还可以继续其他领域的帮助,比如建立精神上的帮助计划,通过资助人与孩子写信交流,或者城市小学生与西部贫困生的手拉手计划,帮助孩子开拓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是否可以开展一个学校之间的手拉手计划?这种活动是否容易实现?

对于精神层次的帮助,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募捐图书活动。以往我们做的都是按照我们的想法买书捐给当地,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去收集孩子的想法,看看他们想要什么书,然后统一起来发布信息,再让大家来收集,这种工作在爱心社儿童组的“爱心儿童节”项目中已经尝试过了,我们是不是可以继续借鉴拓展?是否可以开展一个“实现愿望”的计划?

关于代课教师资助,我现在不太愿意将其实行和资助孩子一样的办法,即录入网上让大家选择资助。一个原因是国家政策对此是消极的,另一个原因是对代课教师的资助比资助孩子负担大的多。但是我们希望继续推动此事,所以资助的方式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对西部教育的帮助,除了资助、募捐,是否还有其他形式的可以做的方式?

关于民间志愿者的组织,我们发展的并不晚,我们的架构并不完善,但我们做的事也并不少。我们现在正在联系在上海、广州等地建立义工的分支团体,目前广州的团体筹建正在进行当中,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否需要这样发展,我们是否需要扩大,我们的架构完善了能做更多的什么事?

作为一个计划,没有持之以恒的理念是很难维持的,我们现在的理念是什么?我们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是否需要一些思想上的改变?

这些问题,希望大家想一想,说一说,在我们做事情的同时,希望大家也都能有所收获。


Reader Comments

  1. 保元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很重要、也很大,看得出保元思考了很多。
    很多NGO公益组织都面临这样一些问题:开展什么样的活动?以何种方式开展?本质上是一个组织的定位问题。
    就我个人与一些NGO组织的接触和了解,我觉得像这种旨在促进西部发展的组织活动,我个人理解可能有两种思路的做法(有不对之处还请见谅):
    一种是资助、捐助等这种思路,关注大的方面,希望能一次坐好多事情、解决好多问题、帮助好多人。

    第二种思路是关注小的层次面、关注小的问题。这是很多NGO现在正在做的,采取项目运作的方式,一次只关注一个点,但是做的比较深入。一个项目可能要做好几年,这样某个乡村就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不同项目的运作都非常强调当地人的参与,这样可以培养当地人们的自主意识,几年之后等这些志愿者撤出的时候,当地人就可以自己开展我们希望他们能做的那些事情了。
    很多这种项目是关于乡村建设范畴的。

    西部阳光就是这样一种短期的尝试,我个人的经历可以表明这种思路是正确的,但是由在校学生作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样的项目运作必须要有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来做。很多不具备专门知识的志愿者往往做不好。

    关注社区——这样一个小的范畴,作的比较集中深入,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NGO发展的一种趋势,从一方面也表明过去那种关注宏观问题的思路需要转变了。
    我们要发展,我觉得应该突破这种思路。但目前来看,走第二种思路对我们而言不切实际。在第一种思路下,可以有些新的尝试。
    关于捐书建乡村图书室,天下溪已有好多年的经验,而且做得非常有成效,不过现在他们也不一次为工作重点而转向项目的运作,主要是开发乡土教材,开发贫困大学生的能力建设项目。
    关于资助贫困学生,我个人非常希望能够通过我们这个平台使一些资助人或志愿者自发去西部农村的实地,与当地人接触、交朋友等。对资助人来讲,参与这样的活动能使他们获得最大的收获,能收获许多感动和感慨。面对面的交流、亲身参与活动,不仅给参与者带来切身的感受,也会给当地的乡亲、老师、孩子真正感受到有人关心他的那种温暖。
    我的一个记者朋友几年来就一直坚持这样做,组织感兴趣的人去贵州的农村学校,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参加活动的人感受都很强烈,而他们回来后的宣传又进一步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他们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发现了当地农村中一个叫李春燕的村医,最后这个人成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
    虽然有偶遇的成分,不过这就是我们这些人自己去看、去感受的最大成果。感受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多背一公斤就是这样一种做法。用他们的理念吸引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提供资料,志愿者自发去西部某个农村,与当地的村民、师生接触。他们是有一种理念在里面。所以能通过网络作的比较大,虽然不深入,还是很宽泛。

    说了这么多,就保元的几个问题提出我自己的想法:
    1、要不要资助?在几年之内,资助还是有必要的,无论何种情况下,总有需要我们资助的贫困学生和家庭。无论政府做的多么完善,都有NGO开展工作的空间。况且这么多年以来,我们有了这么好的基础和资源,很难一下子停止。
    2、资助哪些人?资助对象有必要从单一走向多元,而且资助对象的结构可以从以儿童为主转向教师为主,因为我一直认为,教师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
    3、关于手拉手,我个人觉得不是很可行。有这样的先例,都不是很成功,因为东部西部的孩子差距太大,很容易产生负面效果。
    4、关于资助代课教师,我觉得很有必要做,如果可能的话应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只是目前还有很多条件不成熟,目前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
    5、募捐、捐助都停留在那种“我们去帮助他们”的那种思路上,而没有有意识的开发当地人的自助意识和参与意识,而后者才是西部发展的真正可行之路。因为资助只解决一时和表面的问题,资助再多也很难使当地的问题得到解决。
    6、关于组织理念的问题,我很高兴保元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因为理念直接决定了我们做事情的方式以及我们运作的模式,决定了组织发展的长远与否。关于理念问题我觉得可以参考多背一公斤的一些做法,看看他们是怎么样用他们的理念来吸引那么多志愿者的,而在他们的理念下他们的操作模式又是什么。

    先说这么多吧。保元好像快回国了吧,回来详谈。

  2. 对于已考入大学的家庭困难的高中毕业生应该提供一些帮助
    尤其是考取普通大学的
    当地政府和所在学校一般不会给什么钱的
    助学贷款对他们来说暂时还很遥远
    也许资助过去的500或者1000就能解燃眉之急
    最起码能够让他从家乡走到学校
    或者凑齐了几千块钱的学费
    走到学校之后 应该就不需要管了
    助学贷款
    勤工俭学
    都可以撑下去的
    我的一点想法
    不知道可操作性如何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