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参加了北京大学第22期党的知识培训班,期间有幸聆听了吴志攀副书记关于《高校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从孟二冬教授的治学态度谈起》的学习体会报告,同时观看了教育电影《孟二冬》。在孟老师离开我们三年多之后,我们再一次走近了他,看到了许多未曾了解的感人故事。他心中的那一份火光,激励着我们努力前行。
孟老师所在的时代,是改革开放大潮冲击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强烈觉醒和改变的年代,这一股历史的洪流刷新了旧有的体制和观念,使祖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水平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与此同时,在社会道德价值观转型和重建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和思潮,人们开始追求许多现实的利益。在很多时候我们都可能被这些思想充斥与左右。而孟二冬老师的所作所为,就好像是一根蜡烛的光芒,在我们迷失的时候指明前进的方向。
作为高校学子,孟老师就是我们的现实榜样。他将那些抽象的人生哲理,生动的表现在一个个日常言行当中,使我们觉得亲切。孟老师32岁时硕士研究生毕业,而博士毕业已到了38岁,为求学多年坚持不懈。我们现在走的路要比孟老师顺利得多,一般不到三十岁就已拿到博士学位。这也提醒我们,科研道路没有止境,一旦选择了走这条道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不能因一时成绩而满足,也不能因一时挫折而徘徊。心中要充满理想,不论何时,都不能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理想是崇高的,我们皆当尽力而为之。只要去向往它,不断的努力,不在乎成功与否,关键是让向往成为我们心中的天堂,永远辉煌,引导我们人生的方向。推而广之,我们也要切实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矢志为实现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把热情转化为动力,立足岗位、刻苦学习、发奋工作,以实际行动饯行理想。
作为高校老师,孟老师就是我们的未来榜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进步的引路人。为了给学生教好书,孟老师青灯黄卷,呕心沥血,强忍着病痛仍坚持于三尺讲台之上,为学生上好最后一堂课,实践着爱岗敬业的理念。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孟老师不仅认真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把自己的所有财富毫无保留地传给学生,同时也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记得电影中他看了所带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初稿后对其所说的话,强调原创的重要性,科研抄袭是不允许也不道德的行为,即使周围很多人都已经这么做。让我想起我的导师也同样时常强调科研工作的纯洁性,要坚持原则不能忘。这时刻提醒我们在工作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共同维护那一份难得的荣誉。孟老师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也并不只限于课堂,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接受知识。他时常将学生带回家里,亲自做饭,一起喝酒言欢,把古代文学一条条生僻的内容在饭桌前生动再现,寓教于乐。既满足了饥肠辘辘,也汲取了精神食粮。另外孟老师还经常与学生一起踢足球、爬山,有了强健的体魄,也就有了积极的心态,也才能保证他经常地废寝忘食。这些都是我们平常需要多加注意的,做科研不是一味的“蹲守班房”,要自己调节,劳逸结合。
作为高校学者,孟老师就是我们的科研榜样。板凳要坐十年冷,做科研,静下心来很难,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孟老师淡泊宁静,不为名利所诱惑。为了对1838年徐松所著《登科记考》中的错误和遗漏进行全面补正,舍去了每本书二十万的稿酬机会,也没有科研立项经费的支持,只身潜心七载,利用工作教学之余挤时间,完成了这部稿费只有三万元的著作——《登科记考补正》。不仅填补了古典文学研究文献中的众多空白,也完成了一项其他人想做但不敢做的艰巨任务。“好消息几时来,春月桃花秋月桂。实功夫何时下,三更灯火五更鸡”。我们皆当如此。
胡锦涛同志2008年5月3日北大110周年校庆之际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给老师和同学们提出了四点希望,孟二冬教授用实际行动展示了这些思想。也正是像孟二冬老师这样的万千个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坚守,才使得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在北京大学生生不息,使得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在北京大学代代相传。影片《孟二冬》,尽管不如大片般气势磅礴,但依然回味悠长,催人泪下。观影的时候,肃静的讲堂只在谢幕时才现掌声。不知别人如何,我只明白此刻,安静才是大家对影片最好的理解,也是对孟老师一生最好的诠释。
师兄分析地很有深度哦,觉得孟老师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有方向有追求有把握有原则的一生,令我辈敬佩。当然,我们更多是需要把其精神融到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方能缅怀先辈,有利于自己,他人,社会和国家
徐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