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来到实验室没多久,就得知了郭华老师病逝的消息,生活似乎就是这样,很难过,也很无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郭华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11月16日上午7时15分在北京肿瘤医院病逝,享年43岁。郭华教授1963年生,1994年获兰州大学理学博 士学位。郭华教授在北京大学从教十多年,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坚持以教书育 人为己任,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成绩突出。他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 为人师表,品德高尚,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年轻教授,曾获得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 郭华教授曾担任过北大技术物理系核理论教研室主任,技术物理系副系主任,物理学院副 院长,为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老师别介意我把讣告转贴在这里。
有时候总是想不通一些事,不明白为何知识分子生活会如此的艰难,为何劳累过度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是那么普遍,为何清贫一生就该是这些人的代名词,为何只有当人离开之后,社会中才会有一些声音来纪念,而这些声音却又迅速远去……心里很难受,不知道如何理清这些问题。一位好老师,就这样的离开,而我却无法再见他一面。作为技物系最后一届的本科生,在这里我已经度过了六年,看着技物系的解散、合并、重新发展,看着为技物系罄尽一生的老师一位位离开,虞FC、杨LM……想起了我们大一在三角地帖的大字报,想起了我们几年没有班主任的时光,想起了我们大四寒冬去看望病中的许FG老师……技物系已经是我的家。而郭老师,坚持工作,使技物系度过最艰难的时期,每个月只拿几十块钱的工资,废寝忘食,对学生是那么的好,怎么就能这样离开?
不知道,不明白,只有惋惜。很早就认识郭老师了,大一大二那时候由于技物系合并入物院,管理组织还没有完全衔接过去,我们这最后的一届技物本科班,处于三不管的尴尬境地,大家都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如何。这个时候,技物系和物院的很多老师频繁给我们开班会,做思想工作,其中就包括郭老师,他谈吐幽默、平易近人、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大家都很喜欢他。后来大三下,选修了郭老师教的量子力学,更是感受到郭老师的“风度”。想想那时可是非典肆虐的时期,我们还是正常上课,理科楼里空空荡荡,我们班几乎没有缺课的。量子力学本来就是理论性很强很枯燥的课程,而我们却很喜欢听,因为郭老师讲的实在是太细致太透彻了,他为我们准备的doc讲义相当详细,不知花了多少功夫才写出来,当时对郭老师就充满了无比的敬佩。听他说自己科研工作的经历,完全没有枯燥一说,尽管他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家,但仍然感觉到无比乐趣,有时候做梦也在推导公式,一醒来一篇PRC就完成了。我如今都不能达到郭老师的这种境界,能把枯燥的工作看成一种乐趣,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那时候他还是物院的副院长,主管本科生工作。
后来大四要保研了,我的三位推荐老师之一就是郭老师。那时候他已经辞去了副院长的工作,见到他只觉得脸色很黑,不停出汗,谁都不会想到是什么病。也就在我上研究生前后,得知了郭老师病倒的消息,癌症已晚期。尽管做了肝脏的移植手术,但还是没有办法。想想手术后恢复期郭老师还曾来院里查看学生的工作情况。当消息传来的时候,有些激动,生活中总是充满了悲伤与无奈。有时候总是这样,想不通,你再怎么想都想不通。郭老师的离去不能不说是遗憾,想起当年李岚清副总理来北大时视察青年教师公寓,看到郭老师的住所只有区区数平米,就是这样艰难的条件下郭老师却做出了那么多出色的工作,想想我们自己,只有愧疚。郭老师离开了,带着许多的遗憾,带着梦去了另一个世界。我们仍将继续努力,我们仍将追寻梦想,放心吧,郭老师,您是我们的榜样,您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我们永远怀念您!
附:许老师写的文章
怀念郭华老师
今天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送走了我的好同事,郭华老师。我是1999年底认识郭华的,那时我刚从英国回国。见面时的第一印象是:郭华是个温和厚道的人。以后我们相处得非常好,经常讨论学术问题,也经常开开玩笑。我们在相邻办公室一起呆了2年多,后来由于技物系核理论教师和研究生人数的增加,加速器楼的办公室不够用了,郭华发扬风格,带着他的研究生搬到条件相对差的技物楼上班。那时,他是技物系副主任,我是理论教研室主任,我非常感激他。后来,他又搬到物理大楼上班。尽管后几年我们不经常见面,但我们经常通电话聊天,感情亲如兄弟。
技物系的老师都知道,郭华是在国内知识分子待遇较差的年代进技物系工作的。那时,技物系理论教研室大部分老教师已经或马上要退休,教研室年轻教师只有3位(包括我逾期未归),系里的理论基础课教学任务相当重。郭华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同时在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的情况下,任劳任怨承担着极其繁重的教学任务。郭华是一个不知辛苦的人,长期以来科研、教学、行政三肩挑,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他讲的课是大家公认的,深受学生喜欢,曾被学生推举为北大最受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在我当系主任期间,我几次推荐他为北大教师教学奖,但每次他都推让给别人。
郭华同时在科研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有很多高质量的文章发表在国际一流刊物上,是一位非常多产的教师,给我们核理论组带来了科研活力,培养了优秀的研究生,在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在他病重的最后10天里,我去医院看了他三次,每次他都念念不忘他的研究生,告诉我们:他最放心不下的是他的学生。多好的一位导师!
郭华走了,只有43岁,带着他的遗憾走了。他舍不得他的事业,舍不得他的家人,舍不得他的学生和同事……。郭华,我们记着你!一路走好!
你的朋友:许甫荣
2006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