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德国请来的教授的一个关于新药研发的讲座,题目是FROM GENOMIC TO DRUG.我想这是一个很热的主题。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生物成为泡沫学科的时代,学药的,化学的,学医的,都开始考虑从生物基因的角度来进行自己的研究。但是真正能用到实践的东西其实很少。李书明教授讲了几点,我觉得很有价值,至少对我们了解生物和医药行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点,大学里面研究新药的,往往是在基础层面上的,真正能和公司签约的东西很少,现在很多单位,尤其是做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的,每天有很多的新的对人有价值的物质被发现,并申请了专利。但是真正能什么时候用得上,谁也不知道,大家只是在学会保护自己的成果。
我想这是生物这个泡沫经济产生的一个很大的原因。生物研究者们没有把最现实的东西展示出来,带给大家的是无限的遐想和期待。或许某一天,人们会深切的感受到,什么叫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或许人们现在就已经开始感受到了。
第二点,其实人类药物的开发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最大的影响是利润。我很赞同这样的说法。
现在研究青蒿素还在继续,但是已经不热了。大家知道青蒿素对痢疾与很好的效果,但是为什么不热了呢,因为它的收益群体是穷人。全世界因此病死的人很多,但是这些人几乎是在落后国家,特别是像非洲这样的开发较晚的地方。富人很少得这个病,而医药只有针对富人来说,利润才是可观的。因此像保养,美容,等延颜益寿的保健医药倒站了主流。似乎这个社会都在为富人们服务着,却忘记了大部分人还是穷着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政府的调控,没有某些人的执着,如果只从利润来考虑研究,我想状况是不堪设想的。穷人会没了自己的健康保障。
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人的价值观也在高速变化着,作为医药生物学研究者们其实有着很多的无奈。而对我来说,现实和理想也让我如此困惑。我又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这样的现实社会呢?我将能为这样一个社会作出怎样的贡献呢?而我自己的价值又该怎样得到体现?
三月 11th, 2008 on 10:17 下午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现在似乎每个行业都很难,只有努力进取,让自己站的更高。一个人的贡献,不一定要以金钱来衡量,长久永恒的价值,才是我们追求和努力的方向。